Search

【#育兒筆記】141:觀點的選擇──是任性或是愛?  (芳瑜)

Evonne越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#育兒筆記】141:觀點的選擇──是任性或是愛?  (芳瑜)

Evonne越長越大,和爸爸媽媽的親密程度便越差越大。尤其自從暘斌去上班後,陪孩子的時間不得不大幅縮短,她更是只黏我,巴著不放。妙的是,如果我不在,父女倆倒是相安無事。

黏,我能理解。然而每當我正陪著Aaron或是需要喘息一會,讓暘斌接手照顧她,即使只是極短暫的時間,都會令她情緒激昂,甚至崩潰爆炸。雖然我們從未因此責備她,但是都累積了許多疲憊無力以及難免煩躁的感受。

後來,我們做了一些嘗試。比如說,每個晚上,爸爸陪吃陪玩的時段漸漸固定下來,讓她越來越有心理準備。出門前,約定要和爸媽輪流牽手,即使起初她很抗拒,慢慢的也接受了不少。

這時我們以為:拉開距離,問題就解決了。直到有一天晚上,她的話震撼了我,在我心頭縈繞許久⋯⋯

我正在為剛洗完澡的她擦乾身體,突然想起白天時她又不願意讓爸爸或是其他家人牽手的場景,於是想藉此展開對話。

👩🏻:「Evonne,媽媽很好奇,我在的時候,為什麼妳不願意和爸爸牽手呢?」
👧🏻:「因為我喜歡妳呀!」她淡淡地說。
👩🏻:「媽媽也好喜歡妳唷!因為妳喜歡我,所以想和我牽手,是嗎?」
👧🏻:「是呀!」
👩🏻:「那我請妳和爸爸牽手的時候,妳的心情怎麼樣呢?」
👧🏻:「我會想妳呀!」她將頭低下,依然淡淡地說。

聽到這裡,我已經有點揪心了,但還是在理解範圍內。

👩🏻:「妳這麼喜歡我、想我,謝謝妳。不過我很好奇,當我沒有和妳牽手的時候,妳是會 #害怕我不愛妳 了嗎?」
👧🏻:「是⋯⋯」她瞬間癟嘴,眼淚盈眶。

這個當下,我恍然大悟:原來,我們的「觀點」是如此不同。

—————

根據薩提爾的「冰山理論」,冰山代表一個人由內而外的整體。

水平面以上,我們看見的是「行為」,而水平面以下看不見的是「感受」、「觀點」、「期待」、「渴望」及「自我」,需要我們細細覺察的冰山底層。

冰山上層,我們看見Evonne執著、哭鬧,這是「行為」。而冰山下層,先是她的「感受」──難過、失望、生氣;再來是她的「觀點」──媽媽要一直陪伴才是愛她;接著是她的「期待」──媽媽的陪伴,藉此滿足她的「渴望」──愛與被愛。

起初我們以為:拉開距離,複雜的問題就解決了。然而,當我們願意 #貼近孩子、#拉近彼此 的時候,才明白一切不過是愛與被愛的渴望。

她非常愛我,並且非常需要我也如此愛她。

—————

👩🏻:「我知道了,妳是怕我不愛妳呀⋯⋯」緊緊抱著她,並為她擦去眼淚。
👧🏻:「是⋯⋯」她的情緒和緩許多。
👩🏻:「妳放心,我永遠都愛妳,無論我有沒有和妳牽手,有沒有和妳在一起,永遠都會愛妳。妳相信嗎?」
👧🏻:「嗯。」
👩🏻:「以後,如果妳真的很想我,很需要我陪,妳可以好好跟我說,我會先照顧妳,好嗎?」
👧🏻:「好。」
👩🏻:「不過,媽媽也會累。如果我需要休息的時候跟妳說,妳可以讓爸爸先照顧妳嗎?」
👧🏻:「可以。」
👩🏻:「謝謝妳這麼愛我,也願意讓我休息。要相信,我也像妳愛我一樣,好愛好愛妳。」

在此之後,Evonne為了得到我的關注與陪伴而哭鬧的頻率大幅降低,大多時候都能好好地說:「我想妳了!」、「媽媽,我可以請妳陪我OO嗎?」即使真的有些情緒,也會採取一些比較可愛或巧妙的方式,至少不會動不動就崩潰爆炸。

最重要的是,我發現自己越來越能從她對我時時刻刻的需要、依賴,感受到愛與被愛的幸福。

—————

當我認真挖掘她的冰山底層,才終於理解她的「觀點」──媽媽要一直陪伴才是愛她。因此,當我沒有陪著她的時刻,即使再短暫,她都會誤以為我不再愛她,進而有害怕、難過、生氣等「感受」,以及種種失控的「行為」。

如果面對孩子非我不可的失控行為,我選擇的「觀點」是──她很任性,那麼我可能就會基於這個觀點,產生失望、生氣等「感受」,進而有責備、糾正等「行為」。

觀點,是可以選擇的。

當我們願意貼近孩子的心,用更豐富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為,或許問題便可不必解決,因為,它已不再是個問題了。

#2y6m
#歡迎分享

—————

🔸延伸閱讀🔸

📌《薩提爾的親子對話》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128250882050528/?d=n

📌「薩提爾式對話」日常二例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31998415009107/?extid=0&d=n

📌爆炸了,然後呢?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72150747660540/

📌 「聽核心」──最實用的對話工具 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72765334265748/

📌世界越快,心則慢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09149253960690/?d=n

📌讓「在情緒裡迷路的孩子」回家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11463337062615/?extid=0&d=n

📌口罩之亂──大人要決定自己的行為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15615886647360/?extid=0&d=n

📌「你氣完了嗎?」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45524376989844/?extid=0&d=n

📌 孩子,為什麼不說對不起?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19815419560740/?extid=0&d=n

📌「薩提爾式對話」日常二例 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31998415009107/?extid=0&d=n

📌 停頓──讓問題跑一會兒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43054520570163/?extid=0&d=n

Lin Binder Emily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「我們」是暘斌與芳瑜夫婦 「老師」是我們的外在標籤 「不只是」指標籤以外對自己的期待與追求 歡迎在終生學習的道路上與我們同行
View all posts